背景图

跟王阳明学为人处世哲理,读懂方能过好一生

来源:杏盛娱乐 作者:杏盛娱乐 日期:2023-06-03 20:43

人物背景:

王守仁,因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,自号阳明子,被称作阳明先生,亦称王阳明。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、文学家、哲学家和军事家,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,精通儒家、道家、佛家,与孔子、孟子、朱熹(理学集大成者)并称为孔、孟、朱、王。

跟王阳明学为人处世哲理,读懂方能过好一生

心学理论:

王阳明的心学,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,曾传至日本、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。

而心学概括起来,可以用六字真言与四句经典囊括:

心即理,致良知。

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,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。

人生智慧:

1.以言语谤人,其谤浅。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,而徒入耳出口,呶呶度日,是以身谤也,其谤深矣。

译文:言语诋毁他人,本是浅薄低下的行为。如果自己无法身体力行,只知夸夸其谈,虚度光阴,那就是在自我诽谤,比诋毁别人还要严重。

言语诋毁诽谤的行为,无法给他人带来实际损失和伤害,相反,只会让自己内心变得更为狭隘和充满戾气。

与其将精力放在别人身上,倒不如抽出时间多去审视自己,提高自我涵养,学会宽容,学会身体力行。心术不正,事事不成。久而久之,只会耽误自己。

2.凡人忿懥,着了一分意思,便怒得过当,非廓然大公之体了。故有所忿懥,便不得其正也。

译文:人在忿怒之时,便极易感情用事。有时被过分的愤怒冲昏头脑,会丧失理智会有失大体。因此,如果有愤懑情绪存在,那么内心必定是不中正的。

对怒气失去控制,容易爆发情绪,在王阳明看来都是修心不够的表现。在愤懑这种消极情绪笼罩下的心,可以说是偏激和远离正道的。为了调整人生的轨迹,走上真正具备涵养的道路,首要任务应当是控制和克制自己的情绪,尤其是怒气。

3.须是勇。用功久,自有勇。故曰「是集义所生者」,胜得容易,便是大贤。

译文:凡事都必须先要有勇气。只要用功时间足够长久,那么勇气也会油然而生的。这也是为什么孟子会说:是集义所生者。若能轻而易举制胜,那便是真正的大贤。

在王阳明看来,行事的首要基准,便是符合良知。因为只有这样,才能壮大内心之浩然周正,产生勇气,并指导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困难。

要想做个正直的人,那就从勇敢对待生活的细节开始吧。经过时间的沉淀,勇气的积累,人便能树立不屈脊梁,向大贤之人靠拢。

4.悔悟是去病之药,然以改之为贵。若留滞于中,则又因药发病。

译文:悔悟,是去除世间病痛的良药,其价值就在于及时改正。如果只将悔恨埋藏在心中,而不表露出来,岂不是因良药而生病了么。

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知错能改,善莫大焉。王阳明一番话道出了人生常态,但与此同时,他更是提出了:要在悔悟之后,及时袒露和改正。经历过这些心路历程,才算是一次完整的成长与蜕变。

5.若无有物欲牵弊,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,即无不是道。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,不能循得良知。

译文:如果心没有被物欲所牵连和蒙蔽,而是靠着良知自行作用,那么身心所在便是道。只不过,生活中大多数的人,还是被牵制的一方,所以最终也就无法遵从良知了。

王阳明所谓的“良知”,其实可以理解成初心。这番话的真意,是在告诫人们,如果希望保持和守住雏鸟般温暖单纯的初心,那就千万不能被物欲所连累。

这一点放在而今这个纷扰复杂的社会,尤为适用。被蒙蔽的心,只会成为物欲的奴隶,永远无法做自己人生的主宰者。糊涂而阴暗的一生,得到再多身外物又能如何?最可贵最自在的,不过你的真心罢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