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景图

王阳明:空谈误事,唯有做,才是正道!

来源:杏盛娱乐 作者:杏盛娱乐 日期:2023-06-03 20:42

  明代两百多年的时间长河里,能人志士辈出。但只一人,以“文人”身份立功封伯进侯,那便是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的不朽圣哲:王阳明。

  集教育家、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哲学家多重身份于一身的王阳明,为何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?或许我们能从他的心学精粹中,探得答案一二。

  1.年少立志

  王阳明出生于书香门第,父亲王华乃成化辛丑科状元。受家教和天赋的影响,他三岁便能识字,十岁即可作诗,曾以一首“金山一点大如拳,打破维扬水底天。醉倚妙高台上月,玉箫吹彻洞龙眠”惊艳众人。

  就在大家称赞他“文满天下”时,方才十岁的王阳明说道:“文章小事,何足成名?”由此可见,其眼界志向之高。

  年少的王阳明并不如想象中那般乖巧勤勉,相反,带着些不羁淘气。他不仅帮成绩不好的同窗作弊,还带头领着大家逃课去玩。

  各种游戏中,王阳明最热衷排兵布阵。他安排同学们制作各种旗帜,在四周列队,自己则像个将军一样,在中间操练调度。

  父亲得知了他贪玩的荒唐事,斥责他不像个读书人。王阳明不以为然地笑道:“你虽状元,不稀罕。”

  转眼间,王阳明已在京城读书两年。一日,他向老师提问:“何为天下第一等事?”

  老师惊叹之余,还是耐心回答,自然是考取功名了。王阳明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,他说:“在我看来,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!”

  正如《论语》所说: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人的志向,决定了人生的终极奥义和未来目标。

  王阳明虽小小年纪,却已有了自己成熟而坚定的想法,不拘于常人的道路,立志成为圣贤,这也为他将来的发展走向埋下了伏笔。

  2.谋定后动

  王阳明在《传习录》中有言:“夫学、问、思、辨,皆所以为学,未有学而不行者也。”意思是,学习、提问、思考、辨别,都是为了学习。但只学不实践,是远远不够的。

  常言道,谋定而后动,三思而后行。在实际生活中,大多人都停滞在了思与谋这一步,往后就拖拉犹豫,怠于行动。而先前好不容易鼓足的勇气,会随着时间一点点流逝。

  反观王阳明,自小立下志愿要成为圣人,此后坚持走在行动的道路上。他不停寻师访友,增长见闻,以求索“格物致知”的真理。即便过程中屡试屡败,看不见成果,他也从未放弃过尝试。

  这世上多数的失败,不是因为思考得不够全面,而是因为迟迟不肯行动。普通人与王阳明这等圣贤的差距,正是在选择行动时机的一刻就被决定了。

  更重要的是,吃了葡萄才知是酸是甜,穿上鞋子才知磨不磨脚。事先预设再多情形,不代表一定能匹配得上事实。惟有真正去做,才能及时找到问题症结所在,才能凭借足够多的时间和耐心去解决。

王阳明:空谈误事,唯有做,才是正道!


  3.循序渐进

  “我辈致知,只是各随分限所及。今日良知见在如此,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。明日良知又有开悟,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。”

  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诫人们:你所接触和感知到的真理,受当前能力所限。也许到了明天,能力被成功拓展,那么全新的体悟也会随之产生。

  换句话说,欲速则不达,凡事不可急于求成,一口吃不成胖子。积少成多,循序渐进,才是成功路上的不二法则。

  有一回,王阳明的弟子陆澄提出疑惑:感觉自己近来没有长进,这可如何是好?

  王阳明打了个比方,他将腹中胎儿比作一团精纯之气,胎儿离开母体后,才逐渐学会了啼哭和欢笑,再后来懂得分辨自己的父母。这个过程说明认知是缓慢形成的。

  学习亦是同理,若想学识有所长进,首要任务是立志,紧接着便是循序渐进,坚持上下求索和专注等待。

  4.心智磨练

  王阳明有一弟子,是当朝命官。由于平日公务繁忙,这名弟子没有时间和精力系统地钻研心学,他苦恼地向王阳明求教,应当如何取舍。

  王阳明劝慰他放宽心,并表示知行合一的学问,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磨炼。就好比断案的时候,你不会因为犯人胡搅蛮缠而动怒,也不会因为他的阿谀奉承而动摇。时刻修行,磨砺心智,这才是求学真正的目的。

  “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。若只好静,遇事便乱,终无长进。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,而实放溺也。”

  有机会静下心来学习固然很好,但如果过度依赖于静态的理论,而忽略了实践的磨砺,当面临突发情况时,必定会十分慌乱,学问也就难以进步。

  身为文臣,王阳明上阵排兵剿匪,未敢落于人后。他多次落入险境,却始终临危不乱,最终反败为胜。

  这一切,都依赖于他平日的心理素质锻炼,让心境始终保持稳定平和,从而培养出一颗强大的内心,助力目标与理想的实现。

  维新变法倡导者梁启超曾评价王阳明为“百世之师”;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曾在反败为胜的庆功宴上,展示了一块腰牌,上刻有七字:一生俯首拜阳明。

 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,具文武之全才,阐圣贤之绝学,几乎没有做不成的事。而他的精神精粹,正是心学的核心:知行合一。

  空谈误事,行动起来!不要畏惧数次跌倒,更不要再做无谓的徘徊!